本文共 4290 字,大约阅读时间需要 14 分钟。
今天这篇文章,是一篇关于代码安全的内容。大部分内容可能对于现在来说都已经很小儿科了。但是我在了解这方面的内容时,着实还是被这些前辈们脑洞大开的手段所折服。
所以今天就特地盘点了一些比较出名的漏洞问题。此问题在4.2以后的版本被修复了
我们Native和Js互相通讯,可能会这么写我们本地的Java代码:
webView.addJavascriptInterface(new JSObject(), "mJSObject");
这段代码是不是挺正常的?的确挺正常呐。如果我们用民主富强文明和谐的眼光去看,的确没问题。不过如果我们怀着一颗搞破坏的心呢?
我们既然能拿到这个Java对象,那么对于我们来说,我们可以使用反射为所欲为了。(这个问题,乌云曾给出过明确的漏洞描述)function execute(cmdArgs){ for (var obj in window) { if ("getClass" in window[obj]) { alert(obj); return window[obj].getClass().forName("java.lang.Runtime") .getMethod("getRuntime",null).invoke(null,null).exec(cmdArgs); } }}
不需多解释吧,这是当前很著名的WebView漏洞问题。
拒绝服务(DoS)攻击,可以说是名声很响的暴力攻击方式。
最常见的DoS攻击有对计算机网络的带宽攻击和连通性攻击。带宽攻击指以极大的通信量冲击网络,使得所有可用网络资源都被消耗殆尽,最后导致合法的用户请求无法通过。连通性攻击指用大量的连接请求冲击计算机,使得所有可用的操作系统资源都被消耗殆尽,最终计算机无法再处理合法用户的请求。
哈希碰撞是一种有趣的攻击方式。对方可以轻易消耗系统有限的CPU和线程资源。从这个角度思考,类似加密、解密、图形处理等计算密集型任务,都要防范被恶意滥用,以免攻击者通过直接调用或者间接触发方式,消耗系统资源。
比如在Java中,有一个有趣的攻击方式:
攻击者可以事先构造大量相同哈希值的数据,然后以Json数据的形式发送给服务器端,服务器端在将其构建成为 Java 对象过程中,通常以Hastable或HashMap等形式存储,哈希碰撞将导致哈希表发生严重退化,算法复杂度可能上升一个数量级(HashMap1.8之后在红黑树结构的优化,也是应对此问题的优化),进而耗费大量CPU资源。冲突多了,就会极大的降低get的性能,造成极严重的卡顿,甚至服务器崩掉~
注入式(Inject)攻击是一类非常常见的攻击方式,其基本特征是程序允许攻击者将不可信的动态内容注入到程序中,并将其执行,这就可能完全改变最初预计的执行过程,产生恶意效果。
1.1、反射型 XSS(非持久性跨站攻击)
一般是利用网站某些页面会直接输出请求参数的特性,通过在 url 的请求参数包含恶意脚本,导致用户打开该 url 的时候,执行恶意脚本。
例:http://localhost:8080/test.jsp?abc= <script>alert(“123”) </script>
用户在访问这个页面的时候,就会触发弹窗。
当然,一般的 XSS 攻击不会这么简单的就让你弹个窗,甚至可能弹出你的cookie信息。
1.2、存储型 XSS(持久性跨站攻击)
该种类型的攻击一般是通过表单输入(比如发布文章、回复评论等功能中)插入一些恶意脚本,并且保存到数据库,待其他用户加载对应的页面的时候,该段脚本就会被加载并执行。
与反射型 XSS 相比,该类的攻击更具有危害性,因为它影响的不只是一个用户,而是大量用户,而且该种类型还可进行蠕虫传播;就如之前的贴吧和微博事件,用户访问了含有恶意脚本的页面,用户的cookie信息被盗取了,并且立刻使用用户的账户去发表新的帖子或微博同时注入恶意脚本,使得该恶意脚本不断被传播下去。
1.3、DOM Based XSS(基于 Dom 的跨站点脚本)
基于 DOM 的跨站点脚本与前面两种类型有什么区别呢?其实它注入的方式是基于前面两种类型的方式的,只不过是注入的脚本是通过改变DOM来实施的。
采用该种方式有一个好处就是从源代码中不易被发现而已。
如何去防护 XSS
基于上面漏洞产生的原因,我们若要想防御该种攻击,就需要从源头抓起(用户输入),制定一套合理且安全的 XSS 过滤规则。
以下介绍一些过滤方法对 HTML 标签及一些特殊符号进行转义
该种方法是一种非常简单的过滤方法,仅仅是通过转义的方式将一些 HTML 标签和属性转义,比如 < 转义成 < ;, 这样像<script>xxx</script>的脚本就运行不了。当然简单的过滤方式也就代表很容易就会被绕过。
另外如果需要使用含有富文本的功能时,使用这样的过滤就会使富文本失去作用。使用白名单、黑名单的方式进行过滤
白名单、黑名单顾名思义是要定义哪些东西是可通过的,哪些东西不可通过。比如常见<b>、<p>; 、<
等等标签,不可通过的比如 javascript、<a>、<script>、<iframe>、onload
等等一些属性,将其进行转义。
首先,就是最常见的SQL注入攻击。一个典型的场景就是Web系统的用户登录功能,根据用户输入的用户名和密码,我们需要去后端数据库核实信息。
假设应用逻辑是,后端程序利用界面输入动态生成类似下面的 SQL,然后让 JDBC 执行。
Select * from use_info where username = “input_usr_name” and password = “input_pwd”
但是,如果我输入的 input_pwd 是类似下面的文本,“ or “”=”
那么,拼接出的 SQL 字符串就变成了下面的条件,OR 的存在导致输入什么名字都是复合条件的。
Select * from use_info where username = “input_usr_name” and password = “” or “” = “”
这个例子,各位小伙伴们应该很容易能够理解到它的攻击性。上面例子中,程序期望用户输入一个数值,但实际输入的则是SQL语句片段。 根据这个套路,我们就可以注入很多很骚的SQL片段了,比如删库,跑路之类的~
操作系统命令注入。
比如:Java 语言提供了类似Runtime.exec(…)
的API,可以用来执行特定命令,假设我们构建了一个应用,以输入文本作为参数,执行下面的命令:
ls –la input_file_name
但是如果用户输入是:
input_file_name;rm –rf/*
在 Java 应用进行数据库访问时,如果不用完全动态的SQL,而是利用PreparedStatement,可以有效防范 SQL 注入。不管是SQL注入,还是OS命令注入,程序利用字符串拼接生成运行逻辑都是个可能的风险点!
在数据库层面,如果对查询、修改等权限进行了合理限制,就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避免被注入删除等高破坏性的代码。
中间人攻击原理大概是用户在正常上网的时候,同网段的恶意用户对其进行欺骗。恶意用户向局域网广播:我是路由器,然后正常用户(电脑无防御)收到以后认为恶意用户就是路由器,然后向恶意用户发送数据包,恶意用户可以截获数据包,再向路由器发送正常用户的数据包,路由器将返回的数据包在给恶意用户,恶意用户在给正常用户,恶意用户就形成了中间人的效果,可以向返回的数据包注入html代码,达到劫持用户网站的效果,不过现在大部分的网站都是https且双向认证,比较难获取到用户发送数据包中的账号密码。
CSRF,全名:Cross site Request Forgery(跨站域请求伪造)。一般的攻击方式是,通过请求伪造盗取用户的cookie信息,进而进行操作。
这部分内容,其实并非是对深层技术的讨论。只是最近无意中看到这部分的内容,感觉很有趣就收集起来写了这篇文章,算是忙碌的工作之中娱乐一下吧~
转载地址:http://rayqa.baihongyu.com/